湖北14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发“深浅不一”

发布日期:2015/11/28 12:13:06   编辑:admin   
    梁子湖大河蟹、洪山菜薹、丹江口翘嘴鲌、京山桥米……这些家喻户晓、消费者奉为上品的湖北特产,有个共同的身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们披上了绿色标识后,身价翻番,出口无阻。这样的“宝贝”,湖北有多少呢?141个,全国第2。但眼下它们却面临着开发“深浅不一”的发展现状。
    部分产品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2013年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后,罗田板栗制品出口猛增,公司销售额从上一年的1亿元上升至1.6亿元。”湖北华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丽近日接受记者受访时表示。
    同样共用一个标识的湖北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峰说,公司去年出口板栗制品195万美元,今年有望达到300万美元。
    罗田板栗过去是“有名气,无身价”。但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搭上了发展“快车”,年产量由保护前的3万吨增长到现在的近7万吨。2014年板栗产值达5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产品远销到美、加、德、法、英、日等12个国家。
    无独有偶。随州大洪山区盛产香菇,过去土得掉渣,如今洋气扑面。湖北省质监局积极推动随州香菇连续两次被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有效提高了品质。目前,随州香菇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市场65%以上的香菇产自随州。2013年,随州香菇实现产值4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带动菇农12万人致富。
    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湖北省的京山桥米成为全国知名的“一袋米”;梁子湖大河蟹成为“鱼米之乡”3大水产品之一,列为国宴佳品;竹溪贡米3年产量增长了3.2倍,产值增长了4.4倍;恩施玉露茶通过保护性开发,品牌价值2012年高达4.06亿元……
    湖北省质监局局长王兴於表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成为不少地方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的利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以质量为抓手推动转型升级、内需外需两手抓的一个样本。
    王兴於补充道,2008年至2013年,湖北省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5个,年均增加20个,新增数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1。
    2013年,湖北省恩施玉露茶、罗田板栗、宣恩火腿、羊楼洞砖茶和秭归脐橙在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议谈判中,被商务部和质检总局列入在欧保护的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保护产品清单,这标志着该省地理标志产品正式走出国门。
    “金矿”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
    如果湖北省这141种“宝贝”都能像随州香菇那样成长为一大产业,新增产值将达数千亿元。而事实上,这座“金矿”的价值还有待发掘,许多产品还谈不上产业化,有的“有名无市”。
    “最近,我们与中南民族大学合作,将在北京发布首个蕲艾国家标准。”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普生日前透露。去年,该公司营收已达20亿元,今年截至11月中旬已达19亿元。
    陈普生介绍说,该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注册蕲艾商标,后来县委、县政府又推动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今百余家企业共打蕲艾品牌。
    “这是好事,过去艾草是野生,如今是人工种植,今年计划新增2000公顷,百亿蕲艾产业将有原材料资源支撑。”蕲艾产业协会会长田群表示。
    与百家企业共享蕲艾品牌相反的是,目前,湖北省许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金字招牌还挂在墙上“蒙尘”。湖北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曹传铎说,全省14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已核准企业使用专用标志的仅38个,只占总数的27%。如何让金字招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一项系统工程。